——长沙市志略——
长沙设市,筹备已久。市政府尚未成立。其市区界址,民国十六年经市政筹备处长余籍传派员画定,绘具图说,呈报省府核办。
其四界:东抵湖迹渡;西抵对河岳麓山;南抵金盆岭;北抵新河。
水陆洲溁湾市、新河等地,均在本市范围之内。昔之谈长沙新市者,率多主张留城内为行政区;旧城之南,因值欧战时工场林立,拟定为工业区,旧城之东,巨室颇多,拟定为住宅区;旧城之北,滨湘河,临铁道,拟为商业区。目前市区范围较前扩大数倍,旧城之南,昔虽有一二工场,然终未能发展。诚以山地崎岖,运输不便,复距商业区太远,于工商贸易尤难衔接,加之此地适扼湘江上游,工场排泄秽水,随流而下,有碍全市卫生,兹拟将此地改为住宅区,既避喧嚣,复多情趣,丛林高山适可利用为人民游览之地;旧城之东北,即湖迹渡至新码头之间,为浏阳河潆回之地,山不峻而势高,地僻静而便利。如周家嘴大泗湖一带,地稍低洼,更可利用工场灰屑煤渣为徐图填高之计,污秽之水随浏河西下,决无污浊全市之虞,高囱煤烟,因北风较少,亦无弥漫全市之患,拟定为工业区。长沙市在将来粤汉路贯通之后,必为商业荟萃之区,惜适于商业之优美地位,已为旧市区占领。旧城之北,虽临湘江.地势实嫌稍低,旧城之东虽与平浏大道接壤,又嫌与河道隔离,以人事论,既不能改造旧市区与新市区同时并进,以形势论,复不能舍旧市而独营新市。须一面谋新市之发达,一面促旧市之改良,故不能不纳旧市于新市之内,拟以北至新河,南至妙高峰,东至五里牌,西抵河岸,包括旧市区,均划为商业区。其行政区域,即就商业区内择定旧四十九标协操坪五十标一带地点,既较适中,可供全市之瞻仰,且将来设施,复可联络新旧市同时进步。至湘江之西,岳麓名山,自古为讲学之所,则天然之文化区与风景区。至湘江东西两岸之交通,拟建设一规模宏巨之铁桥(长约五千余尺)以资连络,而于水陆洲东岸一段设启闭机以通船只。异日粤汉路全部通车,长沙必成全国南北交通枢纽,将来之繁荣,屈指可待也。
据民国十八年二月长沙市户口调查委员会之调查,全市人口为三十四万五千九百二十六人。又据省会公安局二十年五月份之调查计:(一)普通户口。为三十二万四千七百二十六人;(二)公共处所户口为五万七千四百二十八人;(三)寺庙僧道户口为一千零四十四人;(四)外人侨居户口二百十六人,合为六万一千四百五十一户;人口三十八万三千四百十四人(五月份因军队调防.故人口增至一万余人)。
旧有城壁,始筑于汉长沙王吴芮,元以前筑以土,覆以甓。明洪武时,守御指挥邱广乃垒址以石,东西长五里,南北长十里,周围十四里有奇,略成长方形。旧有城门十三:
北:兴汉门、湘春门(即北门);
西:通泰门、草潮门、福星门、大西门、太平门、小西门;
南:学宫门、南门(黄道门);
东:经武门、小吴门、浏阳门(东兴门)。
迄今城壁拆毁殆尽,修筑环城马路,仅东南隅天心阁之一部尚存,已辟为天心阁公园,供市民游览。城内繁盛之地,在八角亭、司门口、红牌楼一带。其位置适居旧城之中央而偏南,长约半里许,如衣料、食料、器具一切售品皆萃于此。建筑多仿西式,行人杂沓,景象殷阗。中山马路横亘城中,十九年建筑完工,东通环城马路及长潭长平汽车道,西达江滨,平广整洁,有沪汉风,为本市之新式街道。北门正街,长约里许,为城内北部之中心市场。坡子街,当小西门外民船及轮船码头之冲衢,往来频繁,银钱杂货药材广货等商店云集于此。大、小西门间之河街,接近江岸,洋商甚多。此外若南正街、司门口,洋货杂货商店最多;走马楼、青石街、青石桥,鞋店最多;南阳街、府正街、玉泉街,书店笔庄最多;药王街,照像铺最多。全市商务,以矿业、五金、机器、绸缎、洋货、烟酒、绣业、药材、粮食等为盛。英、日、法、德、美各国洋商,约七十余家,散于北门外及小西门外灵官渡街各处。曩昔城内房屋,多属旧式,街道亦狭隘,近年从事整理,逐渐让宽,满铺麻石,景象一新。
最近市政筹备处拟具之市区内交通要道,计分东西干线与南北干线。
南北干线在湘江东岸者有三道:(l)由南湖港沿河岸直出新河口,为第一道,定名为沿河东大马路;(2)由金盆岭沿长潭路之一段,接天心阁,沿环城路,抵经武门,出喜鹊桥直达新码头口,为第二道,定名为中央大马路;(3)由雨花亭经曾家冲、二里牌,抵阎家湖,出湖迹渡,为第三道,定名为东大马路。在湘江西岸者一道,即由潆湾市沿河,经溁湾市纺纱厂出施家港,与湘江东岸之沿河路对峙,定名为沿河西大马路。其与西大马路并行者,首由李公庙尾防溢湖又划一道,定名为西大马路。
东西干线在湘江东岸者计分五道;(1)由南湖港向东经沙湖桥冲、黄土岭至魏家冲,为第一道,定名为东南大马路;(2)由西湖桥向东循下环城南段路之一段,经天心阁,麻石巷,打靶场通阿弥岭,为第二道,定名为南大马路;(3)由中山路向东延长至陈家垅,沿长平公路路线,通平江,为第三道,定名为中山大马路;(4)由旧城北之大马路,向东延长至湖迹渡为第四道,定名为北大马路;(5)由毛家桥河岸,向东经开福寺、潘家坪、桂花园、太极坡,至朱家花园,为第五道,定名为东北大马路。至在工业区内有四斜线相交于一点者,东北为岳阳路,东南为衡阳路,西北为宝庆路,西南为常德路。在商业区内有二斜线同交于中央大马路者,东北为沅陵路,东南为星沙路,在中央大马路之西通沿河东大马路者,名洞庭路。在中央大马路之东,通东大马路者,名衡阳路,则皆支线也。其在湘江西岸者,则因山地太多,势殊险峻,发达恐较迟,暂未详为计划。
长沙要塞,肇自民国十九年,盖近年匪患频仍,长沙城市因无险可守,曾于是年七月二十七日一度失陷,公私损失极巨,政府及市民为巩固永久治安计,乃于湘江东西两岸建筑防御工程,东岸自猴子石起,经新开铺、石马铺、阿弥岭、杨家山、五里牌、湖迹渡等处,至捞刀嘴止;西岸自廖家垸子起,经小望城坡、石岭坳、竹山口、黄花塘、双塘坳等处,至银盆岭止,全部长约六十里,所有散兵壕、交通壕、地下道、观测所、监测所、电网等粗备,并修筑汽车道以资连络。
粤汉铁路,自武昌南走入省境(长沙至武昌公里),经岳州汨罗而抵本市,绕市东以达株洲,再由株萍线,以至萍乡安源(计九十公里),每日车开武昌者二次,由武来长者亦二次。汽车路,南通湘潭、宝庆、衡州;长常汽车路,已展筑至桃源;此外长平、长浏(长沙至永安市已通车)之线,正在积极建筑,屈指可望告成。火车站及汽车站,均在小吴门外,西由中山马路以达河干,亦极便利。湘水航路,汽轮下达武汉,上溯湘潭;水盛时,可抵衡州,更可溯至零陵;此湘江干路也。若支流可通航者,沿湘而下,至靖港,出靖港可转入资水流域之益阳,及沅水流域之沅江、汉寿、常德、南县等地;再渡洞庭,可入澧水流域以达津市。航空事业,尚在萌芽,北门外新河飞机场,广数百亩,现湖南航空第一队驻此,为粤汉航线必经之站,故本市可称全省水陆空交通之中枢。惜水上航权,多为日英所攫夺,殊可慨也。
有湖南第一纺纱厂在对河银盆岭,资本约百万元,工徒二千余人,日出纱可百包,成绩颇佳,现又增建织布厂。民生工厂,在兴汉门外,系前兵工厂所改,近年出品甚多。黑铅炼厂,在南门外河滨,专炼水口山铅锌等矿,成绩亦优。麓山玻璃厂,在南门外,官商合办,资本十万元,出品以灯类为大宗。岳华皮革厂,在灵官渡街,专制黑黄纹皮。电灯公司,在六铺街,全城电气仰给于此(光华电灯公司,因被炸毁,现已归并)。华新羽绒公司,在怡长街,专以机器提制鸭绒被服等物,其所用之机器及缝法,皆衡阳丁鹏翥氏所发明,农商部许以专利。此外尚存和丰火柴公、宝华宝湘二玻璃工厂、岳嵩巩作两制革厂、湖南面粉公司、湖南造冰厂、残废工人习艺厂等。
(一)官署机关
省政府……现移学院街
民政厅……又一村
财政厅……又一村
建设厅……现移落星田
湖南高等法院……现移浏正街
教育厅……又一村
省*部现移……文星桥
长沙市*部……*部东街
长沙地方法院……现移浏正街
四路总指挥部……藩正街
湖南全省清乡司令部……省政府内
第六十二师司令部……局关祠
长沙警备司令部……白马巷
军官讲习所……小吴门外
十八军教导总队部……四十九标
长沙旧监狱署……司禁湾
长沙市公安局……中山西路
东区警察署……东牌楼
西区警察署……太平街
商埠警察署……长沙关
榷运局……水丰仓
火车货物统税局……小吴门
电报局……织机巷
电话局……中山东路
湖南烟酒印花税局……善正街
国货陈列馆……中山路
长沙市政筹备处……落星田
盐务稽核处……沙河街
铁道警备司令部……教操坪
陆军测量局……藩后街
长沙县政府……长治路
陆军监狱署……福星街
消防队……新街口
南区警察署……学院街
北区警察署……局关祠
水上警察总队部……楚湘街
省河统税局……太平门外
邮政管理局……西长街
电政管理局……南正街
湖南省公路局……黎家坡
禁烟委员会……理问街
国民政府财务委员会驻长特派员办公处……盐道街
长沙关……大西门外
劝业工场……黎家坡
粤汉铁路湘段办公处……小吴门
省河米捐局……福星门外
湖南地质调查所……黎家坡
湖南省银行……藩正街
(二)公共团体
华洋筹会……盐道街
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坡子街
慈善救火第二队……三公祠
湖南省教育会……又一村
万国储蓄会……新坡子街
孤儿分院……韭菜园
育婴堂……育婴街
长沙市总商会……储备仓
慈善救火第一队……皇仓街
慈善救火第三队……天妃宫
湖南学生联合会……教育会
孤儿院……连升街
妇女教养所……荷花池
慈善总公所……织机巷
(三)医院学校
通谷报馆……理问街
中山日报……高升巷
全民日报……顺星桥
湘江晚报……北正街
湖南晚报……高升巷
国民日报……皇仓坪
大公报……仓后街
市民日报……储备仓
晚晚报……储备仓
霹雳报……茶馆巷
成报……落星田
医院……麻园岭
医院……连升街
医院……狗尾冲
医院……司马桥
医院……新安巷
医院……福星门外
医院……司马桥
医院……中东长街
医院……北门外
湖南大学校……岳麓山
省立第一中学校……南门外书院坪
省立第一工业……甘家台
省立第一农业……北门外
长沙第一高小……出入是门
楚怡工业学校……稻谷仓
医院……东茅巷
医院……学院街
医院……文星桥
医院……戥子桥
医院……四堆子
医院……顺星桥
医院……白果园
医院……浏正街
医院……环城马路
省立第二中学校……古稻田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会坪
省立第一职业……戥子桥
省立第一女子职业……新河
楚怡学校……储英园
明德学校……泰安里
含光女学校……宝南街
广益学校……北门外油铺街
群治大学校……连升街
长沙中学校……荷花池
雅礼中学校……麻园岭
长郡中学校……三府坪
三民女学校……黄泥塅
周南女学校……泰安里
衡粹女学校……兴汉门
广雅学校……*部西街
岳云中学校……荷花池
兑泽中学校……荷花池
妙高峰中学校……妙高峰
华中美术学校……北门外
圣经学校……韭菜园
明宪女学校……油榨巷
协均中学校……*部后街
大麓学校……北门外晴家巷
(1)天心阁公园。位本市之东南隅,北起天心阁,南迄妙高峰,范围顿大,延长四五里。两地间,筑有马路以资连络。天心阁城垣,巍然犹存。阁右有午炮台,现已拆毁,改建国耻纪念亭。再西有五三纪念亭及动物园等。阁旁城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时守城藏兵之处也。其有蛰穴,可通城中之皇仓街,亦战事危急时避险之暗迳,今已湮塞。登其最高处,纵目四颐,全城在望,苍霭之岳麓,黄漪之湘流,橘洲负翠,帆影烟波,毕收眼底,别饶风趣。妙高峰与岳麓隔江相对,为本市附近之最高峰。其顶有平地,方可二丈许,青草平铺,宛如绿褥,夏间近晚之际,坐憩其地,清风徐来,胸襟顿爽。残阳自麓山返映天际,云霞与江面烟波互相照耀,上下风帆,悠扬掩映,诚可观也,今建亭于南峰,以供游人休憩。
(2)猴子石。在市南十里之地,沿粤汉铁路可达。有石高约二丈,酷似猴形,蹲于湘江之滨,可登眺,江水萦回其下,成小石潭,深澈无比。其对河为靳江河,一名剑江河。有小街,楚佞臣靳尚之墓在焉。
(3)雨花台。在市东南七里黄土岭之东,今就其地建真人庙,四山环抱,清雅宜人,古木参天,池塘可鉴。庙旁有小旅店,取资甚廉,品茗其间,亦乐事也。
(4)金盆岭。在市南六里,峦岗环绕,成盆形,长沙之南险也。其上有大兵房一所,可容千余人。两旁战壕环抱,为历代战争之要地。
(5)水陆洲。洲上多橘,故又名橘洲,在市西湘江中,长七八里,两端与城市齐。洲上杨柳疏植,绿橘成丛,红楼白阁之间.间有竹篱茅舍。垂杨绿阴之下,恒系渔艇闲舟,景物风光,可称佳绝。朱张渡,在其南部,宋朱子讲学岳麓,张南轩讲学城南时,往来过渡之处也。义渡亭,在其中部,长沙西路之孔道也。江神庙在义渡亭之北,其地旧有拱极楼,最擅名胜,潇湘八景之一,所谓“江天暮雪”者,即其地也,惜楼已废。英国领事署,在其北部,洋楼高矗,雅丽可观。
(6)朱家花园。在经武门外六里许,一名余园,清时长沙臣绅朱彝尊先生所建,以休养余年者也。其中布置甚幽雅,兰堂、宜春亭、云寮亭、一笠亭、延眺台、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萦绕,假石嶙峋,异木奇花,争妍斗彩,间有乔木高参,绿竹阴影,长沙著名之花园,怡神旷兴之佳所也。各亭台中之联匾,均近代名人左宗棠、郑板桥、王文治、黄自元、曾熙,谭延闿等之手笔。此园虽系私园,然完全开放,任人自由游览,园丁备有茶水,茶资听给,有小贩贩卖糖点,取买亦便,近年因常驻军队,房屋多被毁坏。
(7)谷山。在本市西北二十五里,由第一纺纱厂后,山径达可。高约二三千尺上下,为长沙附郭第一高山。岩谷幽邃,林菁茂密。其下有古寺,名谷山寺,亦名宝宁禅寺,建自唐时。寺中有佛教小学,游人自长沙游谷山者,多午餐于寺内。山半有龙王宫,西人多避暑于此。龙王宫后,山岩陡立,峻峭异常,名刀背脊。最高处名谷王峰,登其处,远望洞庭之烟波,南岳诸峰之秀叠,若隐若现,所谓一目千里、万象罗列者,此其似之。附近有一峰,巍然锐出者,名尖山,亦名山也。
(8)白沙井。在蔡公坟南半里许铁道东侧。有井四口,每口长约二丈,宽深均约一尺许。泉水自沙石中渍出,清冽甘美无比,名曰沙水。全城中恃以为饮者,不下数万家,城中以挑沙水营生者约在千数以上。每担价目,自十余枚至三四十枚不等,以距井之远近估计之。坐候于井旁之挑水夫,恒有数十至百余人之多,以到井所之先后为序,挨次汲取,每次每井口,可容二人,以木瓢舀之,昼夜频舀,而泉不竭,经久不舀,亦不溢,市民目为仙景。
(9)老龙潭。亦名锡山潭,在白沙井南一里许,方可数亩。东西两岸,冈峦夹峙,株长路纵贯其中,隔为东西二部。水恒清不浊,涨时自南口溢出,通于湘江,数十丈内,犹与湘江判分清浊。水落时,则潭平浪静,清澈如镜。其中多小鱼,两岸山坡之凹处,黄童白叟之垂钓其间者,居恒不绝,幽雅凄清,娱情遣兴之佳所也,闻将辟为公园之水族馆云。
(10)福王墓。在妙高峰之右侧。按,福王即宋右丞相赵汝愚也,被韩侘胄所谮.安置永州,道卒,旅殡于此,今墓系前清时修复者,其下有享祠。
(11)蔡公坟。在天心阁南之醴陵坡下。明季长沙司理蔡忠烈公江门先生之墓也。蔡公任长沙司理时,适流寇张献忠犯长沙,一时名藩重臣,大帅劲卒皆遁去,公约守将尹先民誓死固守。先民阳许诺而阴通贼,公被执而骂贼死,其幕卒凌国俊,将从公死,请于贼,以衣裹公尸葬于此,后人为建墓筑祠,表其忠烈。
(12)定王台。在浏阳门右侧,汉长沙定王发,曾运土长安,筑台于此,以望其母唐姬之墓。年久台废,前清时湘人就其地建大楼房一所,以存故迹。台左有门,额曰蓼园,取定王故宫有蓼园之意,栋宇辉煌,庭园古雅,咏觞吊古之佳所也。现设湖南图书编辑处,其内存古书颇多,一部已列置中山图书馆,以供人阅览。
(13)平地一声雷。在定王台后,一井庞然而空,相传此井一日忽爆震,井壁突易此状,泉源遂绝,探首视之,绿草如茵,四壁凹凸,有奇趣,投之以石,其声瀚然,亦遗迹之一也。
(14)贾太傅故宅。在上太平街四十号。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时之故居,即今贾太傅祠地。《长沙县志》引《水经注》云“内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旁有一足石床,才容一人坐,流俗相传,为谊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亦云谊所种也”。今则其井尚存,入门之左侧围以石栏者是也。水极清洁,附近居民,咸取汲于此。石床已移置祠后佩秋亭内。柑树已不可考,惟正殿后有枯树一株,高出屋顶,或疑即是。又云祠前有古石碑二,左右各一,高可丈许,字迹已剥蚀不可辨识,中堂悬匾曰治安堂。祠右为清湘别墅,曲槛回栏,颇饶佳趣.清季所植之二柑树在焉。其内有佩秋亭,后人修葺之,一足石床,移置于此。祠之下面有废井一,今人亦疑贾谊故井为此,而非祠前之所指者。亭两旁壁上,刻古今名人诗词祠记甚伙。祠之正中壁上,刻有屈灵均之像,盖屈、贾遭遇相似,湘人合祀屈、贾于祠内。其前有楼曰大观,可供登览。
(15)开福寺。在北门外三里。五代时楚王马殷创建,其子马希范于其地建会春园,为避暑之地,费资巨万,后园废,寺则屡经修治,故仍存在。近年寺僧复大加修建,殿阁玲珑,僧房幽静,长沙之名寺也。古祓禊亭,相传在寺右佛教慈儿院内。寺后旧有碧浪湖,紫微山,风景绝佳,今则湖山已渺,工厂环峙,未免大煞风光。寺前田畴,一派碧水翻纹,犹不乏田野风味,近寺僧拟将其地,辟为公园。
(16)曾公祠。在小吴门正街,清曾文正公国藩之享祠也,民国纪元,曾改建烈士祠,近复其旧。祠前为一广场,祠后有园,花卉亭树俱备,回廊曲径,假石嶙峋,丛阴之下,水艇双双,游览胜地也。现后部为艺芳女校校址,前部为长沙市公安局局址。
(17)韩公墓。在南城三府坪长郡公学校内,墓宽约丈余,长可三丈,巍然尚存,墓前有碑,镌曰“汉太守韩玄之墓”,墓之东南,有韩公祠,今已颓废。
——长沙县志略——
县境属古三苗国地。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分黔中东境,置长沙郡,治湘县,湘即今长沙县也。汉曰临湘,高帝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建为国都。晋怀帝永嘉二年,始立湘州于此。隋大业初,改湘州潭州,改临湘县曰长沙,长沙县之名,始此。宋哲宗时,分长沙五乡及湘潭二乡,置善化县明洪武五年,改称长沙府,府县同城。民国成立,并善化入长沙,裁府留县。革命以来,划长沙城附近地为市区,从此市县分治。
东界浏阳,南界湘潭,西界宁乡,北界湘阴,东南以一部份界陵;西南邻湘乡,东北接平江,西北连益阳。县境东西长约二百里,南北广约一百八十里。
就全县观,县境跨湘水两岸,分为河东河西二部,适介于衡山山脉与罗霄余脉之间,故四境多丘陵起伏,要亦不乏平原广野。昭山,一名马山,为县境最著之山,在长沙市南六十里接湘潭县界,以周昭王至此胶舟沈溺,故名山凭江立,怪石磅礴,异木层阴,微露岩堮,舟过其下,隐隐见石窗岩牖窥攀莫及,洵异景也。
全县政治区划,除市区外,原分十一镇七乡如次:
十一镇:明道、锦绣、纯化、大贤、临湘、新康、河西、麓山、伏龙、九峰、嵩山;
七乡:万寿、尊阳、清泰、霞凝、云母、五美、龙喜。
十九年筹备地方自治,经自治分处拟具计画,并经提交扩大县政会议通过,改划全县为十区,计:第一区,辖原有九峰镇并明道镇属之一二三四五七各甲又六甲之一大部。第二区,辖原有嵩山镇。第三区,辖原有五美乡,龙喜乡,合明道镇属之八九十各甲,及六保靖团,又护佑上三团一部之地(以自长桥出李公桥之小溪,为一区与三区之区界),第四区,辖原有万寿乡,锦绣镇,第五区,辖原有清泰乡,尊阳乡。第六区,辖原有纯化镇,大贤镇,合霞凝之万安团。第七区,辖原有临湘镇,合凝乡属之保和、万福东、万福西、日新,月盛、永安、天福、清晏、吉清上、清吉中、清吉西、镇源街、镇源乡各团。第八区,辖原有新康镇,并河西镇属之东南北三区,及西区所属之合志团,同仁团,又同德团挨东北大部之地(以自蓝田庄起,经甘家湾、磨桥、港桥,至界牌巷子止之长、宁、益往来要道的路线,为八区与十区之界限第九区辖原有麓山镇属之三四五六七八各区,并河西镇西区所辖之二美团,德义团及德西德星德合一团各一部之地。第十区,辖原有伏龙镇、云母乡,并麓山镇属之一二两区。其间以?梨市、上杉市、高桥、金井、春华市、麻林市、靖港市、乔口市、白箬铺、湾市十处为最繁盛。?梨市在县东明道镇,水道通浏阳。上杉市高桥均在县东北。锦绣镇金井在县东北尊阳乡,陆路可通平江。春华市在县东万寿乡,水道通浏阳。麻林市在县东北。纯化镇靖港市在县北新康镇。乔口市在县北新康镇,水道通益阳、常德。白铺在县西麓山镇,汽车路西通宁乡、益阳湾市在县西麓山镇,陆路亦可通宁乡。
现设于长沙市区之长治路,前经行政会议议决,拟迁移于?梨市,惟尚在筹备中。
县地方财产,已划归县财政局。全年度收入经常预算洋三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八元,计:
田赋项下:(甲)强迫教育每两附加三角六分;(乙)教育附加每两六角六分;(丙)自治附加每两三角;(丁)团防附加每两五元;(戊)地方附加每两二角二分;(己)农林附加每两八分。
契税项下:(甲)教育附加一角八分;(乙)地方附加五厘;(丙)中捐二分。
屠税项下:屠税附加年可收十四元。
公益捐项下:各行商交易每一元收三厘。年可收入洋六元。
以上各项附加,均有确定用途,尚不紊乱,均由财政局经收分别支付,年度收支差合。
(甲)经费分县有区有两种。县有者:(一)田赋附加每两附加六角六分年收约三万元。(二)契约附加按契税收百分之一,五年约收二万四千元。(三)中捐每契价一元抽收二分年约收七千元。(四)房捐定案一万,县教育经费占四分之一,年收二千五百元。(五)学田岁租岁租一万一千九百石,除减让岁修,以八折计,并按每石以三元计年约收洋三万元。(六)学产房捐年额行佃三万元,除岁修等项实收约二万二千元。(七)田赋月息田赋月息三分与财政局各半年约一千元上下(八)学费岁约五千元上下。外又原有统税附加年约一万二千元,烟酒附加年约六千元,现奉财部裁免,尚无抵补方法。
其支配情形:(子)县立第一二中学及附设师范讲习班全年度预算一万八千元;(丑)县立小学全年度预算七万二千九百元;(寅)长郡中校津贴六百四十八元;(卯)社会教育六千元;(辰)教育行政费九千元;(已)县属私立高小及职业学校五美霞凝两区补助费二万四千元(午)临时费一万元;
收支两抵不敷洋一万九千元,正在设法筹措中。
区有者:其来源计由三六田赋附加百分之二,教育亩捐二分之一点五,中捐四成。祠庙会积杂项各区不一,最近调查全县区有教育经费年约二十万O二千元。其支配情形,计行政费占十分之一,学校经费占十分之七,民众教育经费占十分之一,其他津贴及临时费占十分之一。
(乙)教育实施。中等教育,计有县立第一中学,县立第二中学各一校。师范教育,县立一中附设师范讲习班两班,计学生一百二十一名。县款办理之小学,计有高级小学共十七校,总计四十四班共学生一千三百八十名,初级小学,全县原有区立初小七百四十一校,十九年只办五百五十七校,计学生二万二千八百五十六名。
私人团体办理之小学,共三百余校,计学生一万余名。
粤汉铁路纵走县境,南经大托铺、易家湾至株洲,北经霞凝、桥头驿、沙河、白水至湘阴(贯穿九峰、明道、临湘、霞凝四镇乡)。循长潭汽车路可由九峰镇至易家湾以通衡宝,由长沙市渡江循长常汽车路经宁乡、益阳,可达常桃。长浏路正在建筑中,长沙至永安市一段二十年五月业已通车,县挨户团军用电话东乡长平路线,可由长沙直达高桥、金井、平江等处:并由高桥分有一支线至黄狮渡;西乡长宁路线,可由长沙直达湾市、白箬铺,并由白箬铺分有一支线至三汉矶。南北两乡因团款困难,尚未架设。
来源:以上《长沙市志略》《长沙县志略》录自民国二十二年(年)傅角今/著《湖南地理志》第五编《县市志略》第一章《湘江流域》第一节长沙市
第二节长沙县
作者:傅角今(—),湖南醴陵人,地理学家。年北京师范大学肄业,后留学德国莱布齐大学。回国后在长沙省立一中、长郡中学等校任教地理。后任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主任。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地理研究所进修。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国民政府方域司司长,领导中缅边界线勘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编著有《南海诸岛地理志略》、《湖南地理志》、《地理学导论》、《世界石油地理》等。
整理:名城长沙网
编辑:周顺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名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