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南岳阳平江县木金乡余氏家庙 [复制链接]

1#

平江余氏家庙家祠修缮纪实

从平江县城坐车,经大桥、献钟、加义镇、长寿镇便到达位于木金乡小镇的余氏家廟。车程约90分钟。

余氏家廟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占地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前八字门楼、大门、东西廂房、亭子、正堂五个部分组成。屋顶的蓝色琉璃瓦顶的三层六角亭是整个家廟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

亭子的第一层按春夏秋冬,依次雕画着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和禽鸟。色彩与造型颇具特色。年,余氏家廟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余氏家庙大门

来源:知筑文化社

1

家庙简介

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余氏家庙位于湖南岳阳平江县木金乡木瓜村南山组,距离县城70公里。其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抗日期间遭受破坏,抗日胜利后,当地群众踊跃集资,年雇请平江名匠:方双桂,余希全等,按照乾隆年间原貌维修;解放后,祠堂中心六角亭被风雨摧毁,部分雕花破损,于是族人集资,又一次维修,保存至今,已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门楼处的省保碑

余氏家庙则属于这众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翘楚。除了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祠堂前院,连同门楼都得到了保留。有趣的是,门楼部分墙体并未保持与建筑主体墙体相互平行的关系,而是带有约15°的倾斜角度,然而转动过后,却保证了祠堂门楼的完美的坐北朝南的方向感,由此可以产生建筑完全坐北朝南的一种视觉影响。然而门楼的入口大门与祠堂主体大门仍保持强烈的轴线关系,使建筑形成强烈的纵深感。

家庙门楼“八字大门”

家庙总平面图--李杨文昭绘制

家庙入口处的横梁上,雕梁画栋,犹如一幅幅连环画;山墙两侧同时保留不少泥塑。

入口处的木雕

山墙处的泥塑

2

六角罩亭

罩亭立面与屋顶平面及屋架仰视图---黄龙颜绘制

罩亭剖面图---黄龙颜绘制

那么,罩亭是如何完成四边形向六边形转变的呢?石柱上有四根木梁,这个四根木梁起到关键性因素。整个罩亭上部的木柱大多支撑在其所组成的框架上。同时,整个藻井,也是悬挂在其中。

暗层草架图---黄龙颜绘制

藻井仰视图及剖面图---黄龙颜绘制

垂花柱详图---黄龙颜绘制

3

家庙祠堂

作为平江的余氏后人,祭祀祖宗的地方可不只有余氏家庙这一处,在三市镇白雨(尔)村,还有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年)的余氏宗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有两处同姓的祠堂呢?那么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又是怎么样呢?

《左传》曾记载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如同军事一样,是国之重器。《礼记》中:“天子七庙,三昭三穆;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大夫三庙,一昭一穆;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百姓只能在家中祭祀,而不能单独建庙。

为什么说和嘉靖帝有关呢?

故事的最后,自然是嘉靖帝通过任用张璁等官员,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并通过合理解读明武宗遗诏的文本逻辑和内容,维护了明世宗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明世宗继位的实情而强迫明世宗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确保了明代法律的尊严和政治的秩序。有趣的是,在正德年间,民间私建家庙还是非法的、僭越的,但是到了嘉靖年间,一切都变成了合法的。

4

结语

在传统文化不断被侵蚀,建筑遗产不断消亡的今天,平江县还能保留如此多的明清祠堂,并且仍传承有较多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例如:被誉为九龙舞之乡的姚氏宗祠依然活跃在生活中。同时,每年的正月初四,余氏家庙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

回到当下,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家就是我们内在信念的源泉,也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根,即使远在天南海北,到了除夕夜,也必须团圆在一起。正月里,也不忘到家庙宗祠里上一炷香,不仅汇报去年的成果,同时祈祷来年的顺顺当当。

家,是“放心”的地方。

大门

正堂

六角亭

屋檐下的历史故事浮雕

木瓜余氏宗谱:一百二十卷,首一卷:[湖南平江]

余贤立等修

民国25年(),木活字本

湖南,平江

新安堂

始祖:[宋]余良;始迁祖:余裴

始祖良,字宁仲,宋时自安徽歙县徙江西分宁。始迁祖良曾孙裴,字季夫,一字景度,行二一,始迁平江东阳乡木瓜。卷首序、仕宦、传、墓志、祠堂记、墓图等,余卷皆世系。

碧潭余氏族谱:十四卷,首二卷:[湖南平江]

(清)余泽江等修

清道光24年(),木活字本

湖南,平江

新安堂

始迁祖:[元]余裴

参见余贤立修《木瓜余氏宗谱》条目。木瓜始迁祖裴传十三世至庚孙,行十一郎,于元元祯间自木瓜徙平江碧潭,为本谱始迁祖。

碧潭余氏族谱: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湖南平江]

(清)余泽松等修

清同治5年(),木活字本

湖南,平江

新安堂

始祖:[北宋]余良;始迁祖:[北宋]余咸;始迁祖:余璡

始祖良,字宁仲,初名咸,字亨仲,北宋初自安徽歙县迁居分宁坳下。十一世孙璡,字国珍,始迁浏阳碧潭,为本谱始迁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