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气蒸云梦泽岳阳市一中倾力打造ldquo
TUhjnbcbe - 2021/10/21 22:43:00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站在走廊上就能看见岳阳楼的朝日和晚霞,上课时还能听到洞庭湖上传来的声声汽笛。放学时沿着朱红的老围墙走着,踩着树上掉下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抬头则看见围墙里伸出来的枝桠,以及隐掩在层层树叶后雕刻在屋檐上的鸟兽。”学生自豪地写道。

校长廖炳晔除了自豪,更有一种文化的自信。

他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遐迩,对于与岳阳楼毗邻而望、与洞庭湖近在咫尺的岳阳市一中来说,“忧乐”是弥足珍贵的学校文化资源。“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我经常思考,高品质学校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文化、怎样的精神气质。这关系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我们倾力打造‘忧乐文化’,目的是培育师生的时代责任,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彰显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坚守与担当。”廖炳晔表示。

以“忧乐文化”铸造学校的精神气质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精神品质的传承

走进岳阳市一中校园,记者立马感受到了“忧乐文化”的云蒸霞蔚。

校门左侧矗立着一块巨石,由廖若痴、刘建中、刘昆璧三位老校长于学校百年校庆时捐赠,上书“他山之石”四字。石头朝向洞庭湖,显示出一种包容的博大胸襟。图书馆前的修远园,则矗立着“求索”雕塑。它的灵感来自屈原的《离骚》,象征着一种不断探索、力争上游、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学校会议室,记者打开了摆在面前的一大叠材料。

第一份是廖炳晔在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一开篇,他便明确提出要在师生中弘扬“四种精神”,即弘扬“忧乐精神”,做一个以人为本、以国为先的人;弘扬“求索精神”,做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人;弘扬“骆驼精神”,做一个负重奋进、攻坚克难的人;弘扬“龙舟精神”,做一个团结向上、奋勇拼搏的人。

再翻开廖炳晔在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关于“忧乐”的声音依旧铿锵,而且进一步明晰了“忧乐精神”的内涵。请看,这篇讲话的三个小标题: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思想,要有忧患意识。

年10月30日,十九大刚刚闭幕,岳阳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校长齐聚岳阳市一中,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共商岳阳教育发展大计。作为东道主,廖炳晔作了题为《坚守成就教育》的演讲,主旨依然是谈教育的“忧乐”。

自然而然,面对面的采访就从“忧乐”的话题开始。

廖炳晔开门见山。他说,当前办高中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困惑——

一是“超级中学”的出现,对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方向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不仅体现在规模上的过度扩张,还体现在对升学率尤其是对考上北大、清华人数的极度追求。这个风到底跟不跟?

二是这些年各种理念和模式既层出不穷又不断烟消云散,让人应接不暇。这个风又跟不跟?

“这个时候,‘忧乐文化’的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我们的原则是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可随风飘荡。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坚守’,不遗余力地推动学生的全人生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他举例说,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远足君山、成人仪式、龙樱计划、校友论坛、格桑花开在校园、屈原农场社会实践等六大励志活动,让学生磨砺意志,培养能力。但即使这样的活动也是阻力重重,比如年开始的远足活动搞了3年后,大家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谈安全色变、春游秋游都取消的大环境下,这项活动到底还继不继续?

“既然我们认定了这些活动是为学生全人生发展奠基的一部分,再大的风险也必须担当。何况,只要组织好,就根本没有安全风险,为什么不坚持?这不,7年间我们开展了9次远足活动,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最关键的是,孩子们欢迎远足活动的程度,一般人没法想象。”廖炳晔的语气深情而坚定。

他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

一是在招生时,中考排名君山区第一的学生被另一所重点中学花3万元“买”走了。年级组长得知情况后很着急,火急火燎地向他报告。廖炳晔装作很生气,大方地说:“那我们就花5万元把学生再‘买’回来!”没想到年级组长义正辞严地说:“校长,这可不是咱们一中干的事!”廖炳晔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还有一件事也足见岳阳市一中的“底气”:柳彩萍是学校第一位正高级教师,也是学校的一块招牌,没想到被岳阳经开区看中,请她出任珍珠山中学的校长。这在学校掀起了一阵“忧患”的涟漪。廖炳晔却认为,为了更多的孩子,为什么不放她去?柳彩萍出去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传播一中的教育思想、实现一中的办学理念,更何况她是一位真正有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让她去放飞自己的教育梦想,多好!

学校*委书记李赞辉接过了话头。他对记者表示,岳阳市一中的“忧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求其源头,有屈原的求索精神,有湘妃的重情重义,有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柳毅的忠信乐善,有左宗棠的保家卫国,有任弼时的骆驼精神……”

李赞辉说,“忧乐文化”在岳阳市一中百年历史上也是一脉相承。学校发轫于年创建的岳州府中学堂,从岳州府中学堂到岳阳市一中,学校历经11次校名变更和22次异地迁校,但薪尽火传,学脉绵延,弦歌未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打不散、拖不垮,顽强生存;在改革开放中又高歌猛进,追求卓越,力争上游。这些都构成了“一中人”的“忧乐文化”的内核,铸造了岳阳市一中独有的精神气质。

记者翻开学校的校史,发现这一切都得到了印证——岳郡联立学校校歌这样唱道:“继绝学,开未来,忧乐关天下”;国立第十一中学校歌开腔便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而现在岳阳市一中校歌则豪情满怀:“忧乐情怀,传颂万代,天下己任铭记胸怀”。历经新旧社会,跨越一个多世纪,岳阳市一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深深打上“忧乐文化”的烙印。

*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石秋是位“老一中人”。他特别向记者介绍,“忧乐文化”是新时期奏响在学校上空的主旋律——

年,忧虑于当时教育界普遍办复读班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第一个“单方面裁军”,并在《湖南日报》上公开承诺“四全六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中下学生全面提高,文理科全面学好,课内课外全面安排;不招重读生,不办复读班,不随意增减课时,不利用假日加班补课,不滥发资料和压作业,不搞频繁考试,不以考分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教工好坏的唯一标准。

年,学校又针对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弊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新的“两全五学会”: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廖炳晔出任校长后开始思考:高中教育是为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服务?是为高考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服务?这就是坏教育与好教育的分水岭。年,学校正式提出“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要兼顾在校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促其全面发展;二是要对每一个毕业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助其终身发展。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回顾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我认为,学校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忧乐文化’功不可没。”廖炳晔作出这样的结论。

以“忧乐文化”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

西藏班学生在艺术节上的表演

早在年,岳阳市一中就创办了西藏班,成为全省第一所创办西藏班的学校。32年来,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湖湘大地上盛开。

退休教师熊惠英是西藏班的第一届初中班主任。

她的故事在岳阳市一中广为流传:当年,她花了7天7夜时间,“走”了几千公里,家访了49个孩子的家长。为了办好西藏班,她把铺盖搬进了学校,当起了孩子们的全职“阿妈”。她从最基本的教起,起床、出操、就餐、就寝,洗头、洗澡、洗衣,上街看病、购物,一样一样地教。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开创了岳阳市一中西藏班的优良传统。

熊惠英就像火种,点燃起岳阳市一中教师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32年来,洞庭湖水潮起潮落,西藏班班主任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没变的是回响在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校先后有多名汉族教职工、80多名藏族教职工担任过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中在西藏部工作了10年以上的教师就有38人。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西藏班的孩子们,被称为“未进藏的援藏干部”。

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担当。在西藏部工作了21年的姚金波老师因为舍不得藏娃们,从政教处又回到了西藏部。而32岁的陈习军,主动要求调到西藏班任教……西藏班的班主任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家长,工作量比普通教师多好几倍,但每年主动要求调入西藏班当教师的大有人在。

这是一种“舍小我,顾大家”的家国情怀。西藏班的赵友昆老师30岁结婚,36岁才生孩子,“因为太忙了,没时间”。乔辉老师的孩子16岁了,从来没有跟父亲过过一个春节,因为16年来,乔辉春节时都与西藏班学生在一起……

“西藏班无小事,事事关全局,件件要办好。”秉承这样的理念,岳阳市一中为西藏培养了合格初、高中毕业生多人,其中有从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的次吉卓嘎、刘萨、毕宁瑞、黄舟、格桑旺久,有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被授予“雪域脊梁”的斯朗卓玛,有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格桑德吉,有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卫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高度称赞说:“岳阳市一中是内地西藏班的一面旗帜。”

今天,岳阳市一中这面旗帜仍在高高飘扬:今年4月,学校中层干部邹四雄以湖南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领队、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教育组副组长的身份,从洞庭湖畔来到海拔多米的西藏山南地区,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

“平时我和西藏班的学生接触挺多,很喜欢那帮孩子。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西藏地区急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人才。”邹四雄的话,正是岳阳市一中教师身上“忧乐精神”核心内涵“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

在岳阳市一中,“忧乐精神”的因子就像星星之火,燎原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青年教师张小倩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学校开教研会的情景,主持会议的是学校“岳阳市高中语文名师易石秋工作室”首席名师易石秋。虽说是教研会,但易石秋并没有过多地谈教研,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每一位青年教师说,岳阳市一中坐落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要有洞庭湖般浩瀚的知识储备,有岳阳楼般心忧天下的情怀,要成为“忧乐精神”的守望者和传承者。

易石秋的一席话让张小倩陷入了沉思:作为岳阳市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守望和传承“忧乐精神”呢?

张小倩的沉思,在廖炳晔心中却早有答案: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不在于物质空间的大小和资产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种无形的精神根植于教师心中,而“忧乐精神”正是岳阳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引领每一位教师前行的精神图腾。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岳阳市一中把“忧乐精神”融入教师文化体系,构建了“三全四有”教师文化体系。

“把教育教学当作生命的全部,把陪伴学生当作生活的全部,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存的全部。”廖炳晔在每年的教师大会上,总要重复这样的“三个全部”。在他看来,这“三个全部”正是每一位普通教师践行“忧乐精神”的现实路径。

“有教育情怀,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智慧,有人格魅力。”在岳阳市一中,这“四有”则成为每一位教师把“忧乐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指南。

语文教师刘宏是一名老班主任。熟悉她的同事都知道,如果想找她,那地点一定是讲台。一年天,只要教室有学生在,就会出现刘宏的身影。在刘宏所在的班级群中,刘宏也是最活跃的一个,班级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被她随手拍成照片,配好文字发布在群里。两年多下来,刘宏拍了两万多张照片,自动生成了班级成长的“活相册”,被大家笑称为“记录狂人”。

老教师左能则是大家公认的“课件高手”。在岳阳市一中教师参与的比武课、汇报课中,绝大多数的课件都出自左能之手。青年教师李冬冬说,左能老师不仅“业务水平高”,关键还“很好说话”,只要有需求,他有求必应,与他相处让人“如沐春风”。

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在教师这个职业中,班主任岗位是公认最苦、最累的活,特别是高中学校的班主任,经常被人戏称为“永不下班的人”。而岳阳市一中的班主任更有着严格的“六到堂”日常管理制度,即班主任和管理人员住校,每天坚持早操、早自习、课间操、午休、晚自习、晚就寝“六到堂”,实施全程跟踪管理。

可就是这样一个“苦差事”,在岳阳市一中却要靠“抢”。生物组教研组长文志斌是学校的生物教学骨干,为了能当上班主任,他写了一份长达字的申请书,向校领导自荐。这份申请书一写就是3年。“为了当这个班主任,我还走了不少‘后门’呢!”文志斌笑着告诉记者,为了能当上班主任,他不但申请当了好几年的班主任助理,还经常找校领导探讨班主任工作,多次表明自己想当班主任的强烈愿望。第三年,文志斌终于如愿以偿。

当上了班主任的文志斌终于过上了“全年无休”的生活。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他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只有当了班主任,我才感到我的教师生涯完整了;看到学生对我的信任与依恋,我才感到自己对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

“事业至上、技艺高超、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在廖炳晔看来,刘宏、左能、文志斌等教师身上的这些品质正是“忧乐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对“忧乐精神”传统的坚守凝聚成了岳阳市一中教师队伍的“精气神”,形成了百年一脉相承的一中教师文化。

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发展高度,岳阳市一中重构学校育人体系,将办学理念定位为“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

今天的高中教育非常不易,既是与过去的对话,也是与当下的晤对,更是与未来的对接。特别是新高考下的课程改革,是一场着眼于国家战略的教育变革,更是一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而“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提出,正是岳阳市一中对教育发展的未雨绸缪,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忧患精神”。

未来给教育的命题,由教师来解答。岳阳市一中的答案是,把落脚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

学校摒弃了传统的“齐步走”培训模式,根据不同教师的学历、资历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培训,打造适合教师个性特点的螺旋上升式专业发展通道——

以“青蓝工程”为重心,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签订师徒合同、启动“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举办基本功培训班等途径,青年教师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激情,业务能力迅速提高,让学校持续发展后继有人。

以“中坚工程”为载体,优化学校管理队伍。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队伍“四优化”原则:年龄优化,必须45岁以下;学历优化,必须是本科学历;学科优化,必须兼顾多学科;能力优化,必须是教学骨干。近几年,根据这一标准,通过民主选举,先后有10多位年轻的骨干教师走上管理岗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平均年龄由46岁下降到40岁。

以“名师工程”为引领,提升办学品质。目前,岳阳市一中建立了动态激励机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著书立说、成名成家。

“不当领头羊,身边就没有羊。”廖炳晔用形象的“领头羊”理论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

语文教师方翠英也是“领头羊”理论的实践者。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她,没有任何网络技术基础,却奇迹般地创立了一个访问量将近万人次的班级网站“寻梦园”。这个网站不仅成了青少年提高语文能力的平台,还挽救了不少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成为师生、生生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方翠英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改革开放30年有影响的典型人物”等荣誉。

在岳阳市一中待了16年的柳彩萍老师非常认同廖炳晔的“领头羊”理论。也正是因为受到这样的鼓舞,柳彩萍多年扎根教育,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年,她所带的高三班级被媒体誉为“湖南最牛高考班”,全班高考平均成绩分,全部考上了一本院校。不仅如此,柳彩萍还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从特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的华丽转身,其教育随笔《木叶》成为了畅销书。去年下半年,柳彩萍出任岳阳市珍珠山中学校长。她说,在岳阳市一中16年的从教经历和精神成长是她一辈子的财富!

“各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廖炳晔将学校的教师队伍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在这个“交响乐团”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陈浩、胡光泉、周占寒、潘四保、吴樵夫……从岳阳市一中走出来的有特级教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有省、市各级名师。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舍小我,顾大家”的家国情怀,都能看到“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都能看到“以教为本”的责任担当,都能看到“爱生如子”的赤子深情。这些正是“忧乐精神”最本色的表达。

以“忧乐文化”办一所学生乐意回来的学校

远足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是一场体力“大考”,也是一次心灵“大考”

“上了大学才知道,岳阳市一中是一所开师生大会时校长先鞠躬的学校;上了大学才知道,把全班所有人都放进镜头里是一件很牛的事;上了大学才知道,不强制晚自习,假期一次不落,升学率高,氛围自由得如同大学一般,我们有多么幸运……”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毕业了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每次放假前,总有校友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蒸云梦泽岳阳市一中倾力打造ldquo